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好看风景 > 正文
    购物车
    0

    郧西历史上的名寺——万寿寺

    信息发布者:完美财富导航
    2017-04-13 19:28:47   转载

    万寿寺位于观音镇万寿寺村,离县城直线距离6公里,距观音镇15里。万寿寺又叫竹扒寺,为千年古寺,历史文化悠久,现保存三重院落,为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为了更好地挖掘万寿寺的历史文化,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本文经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多次到实地考查,对这座古寺的历史及建筑等进行了分析、考证,以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关注,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一、对万寿寺修建的考证

      (一)修建的年代

      1、史料的记载

      (1)、明嘉靖元年(1521年)《湖广通志。郧阳》(薛刚 吴廷举编修)卷之九 寺庙 二十七记载“万寿寺,在县西四十里”。

      (2)、明万历戊寅(1578年)《郧阳府志》卷二十三寺观四 记载“万寿寺,县西北四十里”。

      (3)、清同治五年(1866年)《郧西县志》(陈光第、叶连采)卷四舆地志寺观,记载,“竹扒寺,前名万寿寺,距城三十里,其寺唐尉公建造,前明嘉靖间重修,后毁于兵,乾隆二十八年知县胡廷槐重修,三十四五六等年,僧心月渐次修茸,遂为邑中巨观”。

      (4)、民国二十五年《郧西县志》郭志平纂修,记载“竹扒寺,前名万寿寺,距城三十里,唐尉迟公监造,明嘉靖间重修,后毁于兵,清乾隆二十八年知县胡廷槐重修,三十四五六等年,僧心月渐次修茸,遂为邑中巨观”(张道南有动修佛像序)。

      通过以上资料查证,确切史料证明,万寿寺在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前就修建了,距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2、古人的考证

      清同治五年(1866年)《郧西县志》卷十八艺文志序里收集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县张道南的一篇序文—《劝(劝)修竹扒寺佛像序》,这篇文章全文如下:

      “自县而西,过鱼水垭,高者洼(洼)者,或垦(垦)或凿(凿),居民错处,行三十里有坪五里,寺名竹扒,闻之耆老,李唐时砍伐竹林勅建,额曰万寿,想其命名之意要,皆一片敬上之心,于中之不能以巳也,中间兴废(癈)无可考,有碑中截而为两,瘗于土石,揭而起之,字画(画)磨灭,十得其二三,乃知修葺于明景泰间,经流贼纷乱(乱),寺曾逃亡,崩折而不复(复)支,我朝鼎兴,兵戈不事,男耕女织,熙熙皞皞,盖民之乐于太平百有馀年,而其尊君亲上之情更油然以兴也,僧大彻(彻)者,偕其徒侄(侄)心月食苦茹素,计每岁稞资蓄而积之,以修其殿宇,凡廊也,楼也,厅也,舍也,阶(堦)也,庭也,舍旧而新,是图(图)四乡父老均谓兹寺而得,是僧骎骎乎,有当年勅建意,特其中佛像经风霜侵蚀,面目黧黑,衣冠颓坏(壊),拜揖下,殊失雅瞻,余因公到寺,戏为僧曰:岂(岂)佛舍身度人,顾(顾)至是耶?抑佛经所谓伸金色臂,屈五轮指为光明,拳皆虚语也,越数日,心月奉簿一本,乞予为序,盖因像之颓也,欲与众共新之,余曰:是亦可矣,独不见举大木者乎,于邪乎,昔韩退之谏骨一疏,谓解衣散钱,老少奔波,伤风败俗,其事非细然,苟能得吾君臣父子之道,虽大颠,文畅亦可与游矣,倘都人士知寺为万寿而以敬佛心为敬上心,蒸蒸然向风慕义,是亦为民牧者之幸也,因序以为劝。”

      文中作者从断碑上的文字考证,此寺修葺于前明景泰间, “景泰”为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 的年号,其1449年即位,在位9年。由此推理,万寿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从1449年-1457年间计算,距今五百六十多年。至于是不是唐代修建,古人也是“闻之耆老,李唐时砍伐竹林勅建”,无确切文字记载。

      (二)万寿寺的修建者

      清同治五年《郧西县志》记载,“竹扒寺,前名万寿寺,距城三十里,其寺唐尉公建造”。万寿寺是不是唐尉公建造?而且各地不少寺、塔、城池都号称唐尉迟恭(敬德)所建,甚至砖石上铭有“尉迟恭(敬德)敕造”字样,这种现象遍布全国各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有专家学者考证,主要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整饬佛道,规定天下寺观,凡不是名胜来历久远的寺庙一律取消,且不得新建。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寺院都冒充古寺,选唐朝是比较合适的,谁建的呢?尉迟。尉迟在这里不单单是用来冒充,其实更有作为护法神的意思。“尉迟恭(敬德)敕造”不过相当于尉迟的法印,符簶而已,是将尉迟作为寺庙保护神,至于让人误解。

      为此,万寿寺是不是唐尉公建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对万寿寺建筑的考证

      (一)万寿寺的寺院

      历史上万寿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据实地考证万寿寺占地 30多亩,历史上有各类房屋60余间,正如其它寺庙建筑一样,万寿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顺着山势的台地,坐西北朝东南,以中间一条东西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两侧。寺院以中殿为主体,硬山顶,殿堂为梁柱结构,庭院布局为四合院式。

      目前现存的三重殿, 在不同的台地上,第三重殿地面比第一重地面高9米。据当地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介绍,前面场子前,原先有两座石狮,还有一个大石碑,前殿为客堂,中殿正面供奉为关云长神像,背面面朝佛爷殿的也有一尊高大的佛像,后殿供奉的是如来佛,周边是十八罗汉,左面的配殿为观音殿,右边的配殿为娘娘殿、火神殿、钟楼、鼓楼等。

      (二)万寿寺的石柱础

      柱础,又称之柱顶石,俗称为石磉、磉盘石、磉墩、鼓磴等多种叫法,作为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石柱础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结构构件与艺术构件完美统一的典型代表。

      万寿寺的殿堂内外有不少引人注目的古拙柱础,形态各异的造型,从简朴到繁富的雕饰。为我们今人研究、鉴定这座古建筑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实物依据及其史证价值。

      1、万寿寺的石柱础样式及艺术性

      万寿寺现保存立柱下的石柱础有37个,把散落在院落中的石柱础加在一起共有 61 个,大多取材青石。

      (1) 基本造型。

      柱础除了圆柱形及圆鼓形外,其外形由上至下,均由顶、肚、腰、脚等四部份组合而成。基本造型总的来说分成方、圆两大类以及一单层式柱础和多层式柱础。粗略的分万寿寺的石柱础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圆柱形:柱础与柱身的形状相同,粗细一致,其表面通常平素而不施纹饰,为清初早期之风格。寺内院子里收集散落的柱础中不少。

      2、圆鼓形:因形状似鼓而得名,其轮廓上下略窄,中间凸出如鼓状。为清朝早期的流行风格,造形古拙,雕饰典雅。一般在上下缘常有钉帽纹饰,或在上缘的柱顶作浅浮雕的图纹装饰。中间凸出的部份,不分间隔,作整体之纹饰。如寺内前殿走廊上柱子下的柱础。

      3、莲花座式:常将柱础雕饰成如覆盆式莲花的装饰,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这种类似佛教“莲花座”之造形,即是宋代所谓的“宝装莲华”。如寺内中殿靠前两柱子的柱础。

      4、瓜瓣形柱础 :整体造形类似南瓜,所以又称为“南瓜形柱础”或“瓜瓣形柱础”,如后天井院右侧的配殿柱子的柱础。

      5、四方形:柱础分成四面,呈正方,在上凸出的四个面,作图纹雕饰。如寺内后天井院右侧配殿下的柱础。

      6、六方形:柱础上段区分为六个面积相等的面,而呈正六方形,每个面并施以雕饰,其下与地面接触的础触,通常作六方形。如寺内中殿靠后门下的柱础。

      7、八方形:柱础的上段呈正八方形,并且在面积相同的每个面上,施以图纹装饰,或作平素而无雕凿者。在下段八方形柱脚。八方形的每个面,常作主题的雕饰。如寺内中殿立柱下的柱础。

      (2)础面上的雕饰。

      万寿寺柱础础面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两种。一为不加任何纹饰,以质朴端庄见长。二是在外轮廓上加边饰,中间留出一个堂心,堂心或留白或再雕饰。如鼓形柱础,在其上下再加一圈圆钉图案作边饰,使鼓形更形象化。

      雕饰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外轮廓上的边饰有直线、鼓钉、回纹、云纹、卷草、拐子纹、莲瓣。图案有梅兰竹菊,狮子、大象(吉祥如意)、喜上眉梢、连年有余、鹿鹤同春等,蝙蝠、鹿鹤、桃子、葡萄、佛手及其他花鸟虫。

      2、对石柱础的年代分析

      从万寿寺内的柱础形式,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寺庙的粗略的历史演变过程。因为往往一座古建筑其构架、装修、屋面、墙体随着朝代的更迭,年轮的推移遭之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有所增修、改变。但其柱础往往数百年“旧然不动”,原质原样延续使用。

      据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的考证,万寿寺今遗存的石柱础有唐宋时期的,清代居多,明代次之。寺内后殿里的覆盆莲花式柱础为唐宋时期,明代柱础如寺内幅面较小的覆盆式柱础,规整而细腻,寺内现存立柱下大多数柱础为清代早期,以圆柱形、圆鼓形及上宽下窄、肩部凸出的变体圆鼓形、正六方、八方形为主,也有莲瓣形,表面施以简单的花纹或线条等浅浮凋的装饰,显得朴素澹雅,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

      (三)万寿寺的其它石雕

      1、石狮

      在寺庙的大门口,据介绍过去有两个石狮,现保存有一座,翻滚在左侧竹园边,石狮连坐高1.11 米,座长0.8 米,宽0.5 米,右侧还有一小狮,高 0.2米。狮子表情温顺,表情平和,为清代所雕刻。狮子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为护法的神兽,守门的石狮,雄左雌右,增添大门的气势。

      2、抱鼓石

      又叫门枕石,在后院里发现一抱鼓石,高0.52 米,宽0.52 米,厚0.17 米,没有了座子,鼓面上的图形为立在水中,展翅欲飞的仙鹤,还有瑞云朵朵,手法为浅浮雕,十分生动。

      三、对万寿寺风水的考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合理内涵。

      万寿寺选址符合寺庙选址的风水原则,即“四灵兽”式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要环包,前朱雀要有水,后玄武有靠山。这些要素,万寿寺具备,靠山面水,山水环抱,符合“环若列历,林泉青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等特点。

      具体讲万寿寺坐落在水东河边的一个缓坡台地上,海拔260米,坐西北向东南,背后靠古庙山(西北方向二十里外,海拔822.3米),草房沟、井水沟将其夹在中间,左为蜡烛山,右为寇子山 ,前临水东河,河水从西北由寺前绕过流向东南,汇入麦峪河,前面的山为金花山,朝山重重。大门正对着水东河、板沟、水井沟交汇之处,为寺院前方群山低凹处,空旷开阔。

      科学地讲,万寿寺所处位置地势开阔,通风,阳光充足,水源有保障,适宜僧人居住,所邻村庄土地肥沃,物产充足,人丁兴旺,为传播佛教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近代的万寿寺

      诸多当代资料记载和当地老人讲述, 解放战争时期, 万寿寺曾作为解放时期陕南军区枪械修配厂,全厂130余人,每月生产手榴弹近2万余枚,兼修各种枪支,为支援解放全陕南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离院落不到一里的小河对面的一个小山包上,是革命烈士墓,这里埋着当年与偷袭兵工厂的国民党部队激战中牺牲的9名解放军战士。每逢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人们都要前来扫墓,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万寿寺增添了不少人气和世人的关注。

      1985年8月15日,万寿寺(陕南军区枪械修配厂旧址)与革命烈士墓同时被郧西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谨以此文作为观音镇规划、修建万寿寺景区参考之用,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二0一三年元月二十三日

      参考文献:

      1、朱广宇,图解传统民居建筑及装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周兴林,《从灵峰寺的柱础文物透视大洪山佛教兴盛》,2011年9月。

      3、清,同治5年(1866年)《郧西县志》(国家图书馆电子版)

      4、扬州晚报,《扬州百年柱础解读》,2008年1月。

      5、高文秀,《尉迟敬德成为门神及尉迟恭敕造寺庙的来由》,2011年10月。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